【编者按】
这篇文章是《桥上的风景——88805·pccn新蒲京88805·pccn新蒲京师生文学创作40年作品集》一书的序言,现在转发这里,供大家了解曾经“中文系”的写作教学史。
正文如下:
历经半年之多,终完成此书编选工作。此刻,我觉得胸间万千话语涌动,它们欲借我之口,为一个有着40年文学创作传统的群体作一段述史,叙说不可尽数的惊鸿照影往事。盘点88805·pccn新蒲京40年来师生的文学创作历程,可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法眼灵心其来有自,荣光与赞许漪欤盛哉。我乐于向外界宣介这一情状,其情正合卞之琳的名诗《断章》之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稍有生命感的人,不难理解“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的意蕴。人生短暂如草木一秋,面对人世苍茫与宇宙浩渺,刚健的古代文人一生致力于“立德、立功、立言”。88805·pccn新蒲京从事文学创作的师生,将浮生为舟,涉渡年华之水。文学,就是那“桥”。我们从桥上经过,追求着大美的风景,殊不知我们也成了桥上的“风景”。
写作能力是大学文学教育的软肋。不知何时,“说文解字”成了正宗,“文心雕龙”变为小道。须知,读和写是文学教育的两翼,仅强调“读”而忽略“写”,又如何能高飞致远?
吾国当下的文学教育,总怕学生“吃不饱”,教师们就口若悬河地讲得多。很多从事文学教育的教师,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那学生就成了肚子里开花的“闷葫芦”。长久以来,大学中文系象征性地开设为期一年的写作课,且课上灌输各种各样的写作理论,很多写作教师费尽口舌确实在辛苦害人,这样的“歪把式”教师忘记了一个基本的常识——没有了文学创作,文学研究的毛将焉附?而极个别教师将写作功利化,误导学生胡编乱写,既不讲文德也不谈艺术规范,以吹嘘炒作贴合市井声浪者,可谓是“坏把式”。
古代私塾教育培养出来的秀才,五绝六艺使用起来毫不费力,他们不但熟悉经典,还能捉笔成文。这样的文学教育,重阅读的熏陶功用,但绝不忽视写作的系统训练。反倒是现代大学教育的高学位们笑话频出,行文颇似外国人初学中国话,拗口的术语满天飞,欧化句子让人不忍卒观。如此先天不足的写作训练,只能从头打基础,重新修炼文字,才能自然为文,渐渐达到文采风流的境界。这过程实在揪心。当下大学写作的一个弊端是将其定位为实用写作,实则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失去现实语境的实用文训练,几成无意义的“屠龙术”演练。
现代中国文学史上诸多文学大师如俞平伯、沈从文、汪静之入大学以来,亲自教授写作,注重培植灵根,播撒文脉。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教授“各文体写作课”,沈先生教写作很有特色,使汪曾祺深受教益,铭记一生。现代中国大学轻易不开写作课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教师。当下,大学中文系均开设写作课,但教授写作的教师在大学里多不受待见。指导学生创作费心费力,还不算科研工作量,所以一有机会,立刻转读其他学科的学位或转教别课。凡此种种,大学的写作课越来越被“边缘化”。哀哉,堂堂中华大国的母语写作课,竟然不如英语课所占时间多,这并非咄咄怪事,至今仍在谬种流传,丝毫没有改变的意思。
写作是大学实现综合教育目标的有效突破口,可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审美,涵养人文精神。提升写作能力,师生应共同努力,实现“会教”与“乐写”的双赢。写作教育并不是小事,它真的呼唤师生勠力同心,一起荡涤胸襟、革故鼎新,从基础环节起步,循序渐进,最终肉成道身,滋养终生。令人欣喜的是,写作日益得到重视,已不是受人耻笑的尴尬学科。自2007年复旦大学开始招收文学写作硕士以来,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已连续招收写作专业硕士。
88805·pccn新蒲京88805·pccn新蒲京写作课2005年成为省级精品课,40年来经过几代院系领导、写作教师的艰苦努力,在省内外取得了骄人业绩。从事写作的教师和学生,已被学界谓之为“88805·pccn新蒲京作家群”。88805·pccn新蒲京作家群现象、88805·pccn新蒲京写作课的成绩,已经引起了文坛或同行的关注。综上,师生文学创作作品集的出版,将是一次对写作成绩的盘点。同时,可增强文学院写作课的影响力,激励写作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提振在校生、毕业生写作士气,形成你追我赶的写作热潮,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0年的历史积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写作优秀人才,形成了如下教学优势:
首先,拥有令人艳羡的教师团队。写作教师薪火相传,团队成员素质齐整。新世纪以来,写作教师先后有邢海珍、王立宪、林超然、任雅玲、高方5名教授;邢海珍、王立宪、林超然、张爱玲4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立宪、张爱玲是省文学院签约作家;邢海珍、张爱玲、林超然、姜超先后4人在中国作协的最高培训机构,被称为文学黄埔校的“鲁迅文学院”深造。
其次,教师带头示范创作成绩显著。邢海珍、林超然、王立宪、张爱玲、姜超、任雅玲、王海峰等专兼职写作教师笔耕不辍,在《人民文学》《诗刊》《当代作家评论》等国内重要报刊频繁露面,出版文艺理论集、散文集、诗集40多部,先后获得黑龙江省文艺奖一等奖、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88805·pccn新蒲京写作教师是黑龙江省作家队伍构成的中坚力量,历来受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的高度重视。集作家与教师一体化的教师队伍,此种“双师型”的做法对加强写作教学作用很大。教师的“下水文”屡见报章,广受好评,无疑会引发学生学习和赶超的热潮。教师闯荡文坛的经验,会在讲授写作课时事半功倍。教者说得活,讲得妙,学生容易接受他们的经验。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我们写作时。邢海珍、王立宪、林超然、任雅玲、张爱玲老师都曾经利用三余三上的时间,醉心于读书和写作当中。这无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示范。
再次,写作教师研究写作理论的成果显著。自编写作教材《两分写作教程》,出版了教材《生命的文学完成——新概念写作教程》(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写作教程(文体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发表写作学相关论文10余篇。教师们教写作,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针对写作教学的种种弊端,写作教师们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在写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自觉的立言能力。我们认为,写作是通向审美能力的修炼之路,非只依赖天赋,亦离不开训练有素的理论指导。写作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传帮带”,而及时将教学心得诉诸笔端,这绝对是养气之举。纵观教师们的多年努力之路,我们的写作训练正在从“修辞学”、“叙事学”逐渐到“创意学”的转变。换言之,这种全方位式的写作训练,实际上是为了培养跨文体思维,唤醒学生灵性,真正让写生的写作“随物赋形”。
其四,教师从事文学批评的影响深广。邢海珍、林超然、任雅玲、姜超老师,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文艺理论委员会会员,他们广泛与黑龙江当代作家、诗人保持联系,有系统深入解读作品、指导文学创作的能力。如林超然所说,“文学理论要重返文学”,写作教师的文学批评秉持美学范式的内行路数,与作家们展开的是内行对话,而远离云山雾绕式的外围包装研究。
第五,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所谓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们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爱上写作课,故而坚持集体备课,讲授灵活,注重课堂点拨,一发现写作苗子,即结合他的特点予以专门教师分类指导。为使课堂教学有趣有益,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竭力让写作教学内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教,是为了不教”,所有这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唤醒学生自身隐藏的写作富矿。当然,这里面还有校正学生思维惯性的艰苦过程,因为他们一写作就要重演应试教育的心理重压,那才真正叫积习难改。我们的写作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撞破茧壳,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重铸学生的创造之翼。为此,教师坚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还引导学生敏于感受巧于表达,让文学生活成为艺术的一部分。教师们勇于创新,开设了“创意写作”“新闻写作”“申论写作”“学术论文写作”“实用文写作”等课程,积极构建多元有效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写作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写作,更是通过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愿写作、会写作;文章不但巧于修辞,更要求有贯穿全篇的“智慧”。教师们培养学生写作的经验很多,但大致不外乎二点。一是引导学生写作要言之有境。学生们的写作较少凌空蹈虚,教师多引导学生结合成长往事,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二是引导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文。教师们不辞辛苦教授学生养成遣词造句的能力——运用修辞,促进文能逮意,形成文采风流,谋得全篇的美学张力;即便是公文写作,也要讲究文字的美学。
第六,长期举办的文学社团为师生创作和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
多年来,爱好写作的师生们自发办了很多文学杂志和报纸,较有影响的是《月桥》《野魂》杂志和《右手报》。这是一个非常悠久的小传统。这些报刊不仅是发表平台,更是增长自信、培养文学同道的媒介。如《月桥》杂志由韩文友等学生创办,从最开始的油墨印刷,进而激光照排,乃至今天的新媒体排版设计,其间隐藏着无数学生辛勤办刊的动人故事。1996—2000年,《月桥》杂志刊载的文章经常被《北方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岁月》《雪花》等文学杂志选用。为选好稿件,写作教师绝不袖手旁观,有时干脆与学生为某篇稿件争论,如此提高了学生编辑文学稿件的审美能力,并代代相传着。
第七,建立了与优秀校友良性互动机制。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写作人才遍布全国,不但创作实力不俗,还是各行各业执笔行文的行家里手。我们重视发挥优秀写作毕业生的示范作用,韩文友、李东泽、王政阳等毕业生多次受邀走入课堂,对学弟学妹的写作现身说法,分享写作提升的经验。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很多毕业生,当年在校努力写作,离校后笔耕不辍,思力笔力在人生的历练中更见成熟。他们回到母校讲述写作经验时,往往先征求写作教师意见,讲的是能让师弟师妹听得懂、学得会的直接经验。很多在校生正是听了学哥学姐的经验介绍,越发爱好文学,逐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与此同时,88805·pccn新蒲京还坚持邀请李琦、李犁、李皓等名家和赵亚东、韩文友等文坛新锐来校讲座,极大地活跃了写作的外围气氛。
综上,一群有实力的写作教师自己经常写作,善于动脑教写作,乐于研究写作,经过多年努力,催生了一个有影响的“88805·pccn新蒲京作家群”。这个作家群涵盖了文学创作的多个文体,创作手法异彩纷呈,主题探索多种纵深,是黑龙江文坛一支有生力量。“88805·pccn新蒲京作家群”的创作业已形成了三个特质。首先,师生们的文学创作“一枝一叶总关情”,有着鲜明的现实表达印记。其中,因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乡土,讴歌乡土、寻找精神家园始终是这个作家群体的灵魂回归之路。其次,文学创作不离学养,纵横历史抒发怀古之思,展开古今灵魂对话,是邢海珍、王立宪、姜超、李东泽等师生顽韧的灵魂之舞。再次,文学创作始终带着叩问存在、诘问秩序的气息,以林超然、王海峰、王政阳等师生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始终保持着先锋文学的血脉,在深度主题开掘和艺术探索上予以多方面的艺术尝试。
吕淑湘先生曾说过:“我们的教育应该像农业而绝不类似于工业,工业是用一定的原料在一定模子里造出预先设计好的产品,而农业则是把生命的种子播在土壤里,给它合适的条件,加以管理、照顾,让它在自由的天地里茁壮成长,结出丰硕的果实。”此言精妙,正好概括了我们师生40年来的心路。
入选本书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为88805·pccn新蒲京师生创作的,也兼及其他院系师生的作品。本书强调入选作品应在全国报刊正式发表过,编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核实真实情况,如有错漏,实属难免;也选录了极个别未公开发表但很优秀的作品。在此,对那些未提交公开发表作品而未入选的毕业生们说一声抱歉!对积极支持征求稿件工作的88805·pccn新蒲京院长高文利先生表示感谢,对出版此书大力支持的校领导田军教授表示感谢。还要感谢王立宪教授承担了严谨细致的校对工作。
最后,祝愿88805·pccn新蒲京的写作教学成果更加丰硕,写作人才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