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8805·pccn新蒲京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01
改革开放考验是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引导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与进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截止到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3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改革开放带来的现实考验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也给党的建设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未曾遇到的新情况,党员队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多样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促进人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依赖减弱。具体言之:
(1)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已由过去的比较单一向多元复杂转变。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成为社会问题的焦点,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社会治安不容乐观,中等收入陷吸待规避,社会不良心理和倾向令人担忧……这些矛盾和问题都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
(2)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利益格局出现了深刻的调整。人们的社会心理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预期较低向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对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转变,就业、教育等问题成为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关注的焦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加大。如何在利益格局的调整过程中,统筹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矛盾,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而且直接关系到党执政基础的稳固。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变性日趋增强。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同时,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思想和与此不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并存;一些“非主流”的思想意识阻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进的步伐:西方国家鼓吹的“民主化”、“自由化”仍有市场。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成为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焦点。
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到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总书记就来到广东,接连视察了深圳、珠海、广州等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重温改革开放之路,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宣示了我们党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改革开放简史》选学02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40多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成为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日趋开放的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全面开放内涵,坚持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面向世界,实行经济开放的同时实行各个领域不同程度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要求。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中国共产党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就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过程中,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正是在对外开放中,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新动能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加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带来的新挑战凸显,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明显,国际贸易和投资壁垒不断提高,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逐渐蔓延发酵,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世界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开放型经济传统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同时,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庞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产业配套齐全,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仍然具备综合竞争优势。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倒逼下,我国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现实要求我们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推动开放型经济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成本、价格优势为主向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大幅提高,与国际社会互动空前紧密。中国一举一动,都吸引世界眼球。习近平同志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在新时代,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
党的十九大总结中国对外开放宝贵经验,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作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一战略部署,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做好我国对外开放工作的基本遵循。
全面开放新格局体现在开放空间上,就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体现在开放举措上,就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快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等;体现在开放内容上,就是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按照这样的新格局,中国在对外开放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一是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不仅为中国扩大开放搭建了新平台,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深化地区合作。党的十九大指出,“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为此,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战略互信,寻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二是推进贸易强国建设。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必须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必须拓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从以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转变,从依靠模仿跟随向依靠创新创造转变,从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必须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健康发展,打造外贸新的增长点。必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在更高层面、更广空间内参与国际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必须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加强对海外并购的引导,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努力实现共同、可持续发展。中国从2018年开始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这些掷地有声的话语,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愿意打开自己市场、分享发展机遇的诚意和善意。在2019年11月如期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的三点建议,表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贸易便利化的积极态度。
三是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中国大力加强利用外资法治建设,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努力为各国企业家在中国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环境和条件,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等,2019年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表《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由第46位上升到第31位,提升15位。2019年3月通过的《外商投资法》,更是确立了中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对外商投资的准入、促进、保护、管理等作出统一规定。10月又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中国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标志着中国的营商环境将再上新台阶。
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东部对外开放起步早、发展快,西部对外开放起步晚、发展慢。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方面都保持着较好发展态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由于发展基础较弱、基数总体较低,西部地区依旧是中国区域开放布局中的“短板”。数据表明,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20%的经济总量,而对外贸易仅占全国的7%,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分别占7.6%和7.7%。党的十九大提出,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等优势,深化扩大开放,促进开放格局更加优化。
五是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进程受阻,开放水平更高、灵活性更强的区域贸易安排蓬勃发展,成为驱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引擎。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既是拓展自身开放空间的需要,也体现了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责任担当。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优化开放布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大举措。截至2019年底,中国一共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涉及东南西北中各个方位。2018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的通知》,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中国不仅要把海南全岛建成自由贸易试验区,还要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将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不仅积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还反复强调中国坚持共赢开放,而不奉行零和博弈。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这向全世界有力宣示了中国对外开放致力于共赢多赢的博大胸怀。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多合作契机。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十三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开放应该是双向的、互利的,而不应是单向的、一方受益的。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各国应该携起手来,积极推动开放合作,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0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掠夺、奴役的历史,是一部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近代中国在主权丧失、国门被入侵者撬开之后,国家就陷入封闭不成不得不开放的被动局面。此种被动开放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是痛苦和屈辱。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百余年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夺回了主权。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可能性?为什么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为什么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接下来我想通过对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社会进程具体的进行一番梳理,以期从中看出近代历史的基本脉络和发展趋势。
一、睁眼看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随之而来引起的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急剧变化,给当时爱国的封建士大夫以极大地震动和刺激。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随后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管他们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但他们唤醒和激励了更多的先进分子开始揭露批判清朝的腐败,做出了建议清朝政府改革、兴利除弊的新选择。
1851洪秀全领导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政权,并颁布了自己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把两千年来的封建农民起义推向最高峰。然而由于受农民小生产的局限,洪秀全只是把一种能为小生产者所接受的基督教平等思想加以儒化改造,在本质上仍不过是用新的迷信代替旧迷信,他所建立起的天朝政权,也只不过是一个新的封建王国的胚胎。但是由于缺乏必备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他的思想不可能被付之实践。
太平天国衰败之时,正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日。在3多年的时间里,洋务派大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然而洋务派仅仅认识到自身武器技术的落后,而不承认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已腐朽。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定,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许多曾经是洋务派成员的改良主义者很快醒悟到,只学习开方科学技术而不改革封建政治制度是不行的,他们终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而成为洋务运动的有力批判者,也使中国人民在探索救国的道路上有了一个重大转折,在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
二、“批霜露,斩荆棘”,探索之路
19世纪刀年代以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人逐年增加。他们抨击洋务派,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这种改良思潮,在甲午战争后,变为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要求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然而变法仅仅实行了103天就遭到了顽固派的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失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刚刚形成或正在形
成之中,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依靠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在当时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1900年,以农民为主体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爆发。但随着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历史证明,中国农民并不能解放自己,他们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
20世纪初期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先是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继而打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大旗,号召人们通过武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
1911月革命党人发动武起义辛亥革命爆发了。1912年1月1日,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月卫日清帝的退位,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软弱,政权很快被袁世凯集团篡夺,虽然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孙中山发动了多次的革命和运动,仍然改变不了北洋军阀集团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的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统治。历史告诉我们,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也不能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中国革命的成功
或许有人说,中国既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合宜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国的确没有经过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更没有经过发达的或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了它不可能经过那样的阶段。但是中国是以特殊的方式经过了资本主义。虽然不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看成是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外国帝国主义的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因此也就有了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否则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可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不可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共产党清楚地了解,只凭主观愿望是不能实行社会主义的。按照当时的历史条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1949年胜利前夕,共产党明确宣布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一、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二没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的垄断资本即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就是最早产生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被取消,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不复存在,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因而民族资本的发展得到了在旧中国从来未有的有利条件。
总之。人民民主专政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正如毛泽东所说,这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