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 | 三部《简史》选学(十三)

作者: 时间:2021-11-17 点击数:

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8805·pccn新蒲京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01

改革开放之初,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的?我们知道,改革要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改革开放之初,最薄弱的环节在哪里?根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经过学术界反复研究,最后认为是农村。因为农村跟城市不同,无论经济怎么困难,票据能够给城市一些优惠,但农民是没有粮票的,一旦粮食短缺就只有挨饿。所以,改革从哪儿开始?就从这儿突破。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在哪里?就是在改革问题上听从农民的意见,农民希望做什么就尊重他们的意愿。所以,农业承包制出现了,这是农村中最大的变化。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除了种田,还养猪、养鸡、养鸭了,农贸市场一天比一天丰富了。粮票、肉票、棉花票,各种票证逐渐地消失,证明改革是有效的。

更重要的方面是,农村劳动力富余了,开始投入到乡镇企业。办乡镇企业的资金最初是农民自己筹集的。没有技术人员,就到城里去聘用已经退休的工人。当时最时髦的方向是建筑材料,经济要发展,各地都想修房子。乡镇企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从砖瓦到各式设备乃至一些小五金。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农村人的生活也渐渐好转。

就这样,乡镇企业市场慢慢也起来了,农民有了自己投资的地方,经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在计划经济之外,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产生了。光有承包制不够,光有乡镇企业不够,必须有乡镇企业市场,这就在计划市场之外多了一个东西,中国改革走上了一条新路。

这些还不够,还在靠近香港的深圳设立了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里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行,香港在这里投资,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

总之,中国经济变了,三个大变化开始了。这就等于给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了三块大石头,整个波浪就起来了。中国经济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情况。

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改国有企业,怎么改

改革还没完,为什么还没完?因为真正的改革要改城市、改国有企业。怎么改?这是摆在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一个大问题,改革的重心转入城市、转入工业,这样中国才能变。

具体怎么改?当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世界银行的意见,放开价格,参照西德的经验。所谓放开价格,就是政府不要管价格,让它在市场上升升降降,经济自己有规律。通过放开价格,西德的经济很快就恢复了。

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北京大学提出了另一种改革思路:中国学西德是走不通的,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于是围绕学不学西德又开始了一场争论。

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开始了。在会上我的第一句话就说:“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

这个消息传开后,有领导同志问我,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开价格?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我当时的理由有三。第一个理由是,西德放开价格是对的,因为它是私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里不要控制它的价格,价格放开了,它根据市场的波动自己会找到规律,慢慢就改变了。但中国不行。中国是公有制社会,这决定了单纯的放开价格是没有用的,国有企业放开价格以后只会导致价格猛涨,却不能改变企业的地位。

第二个理由是,西德搞价格改革有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放开价格后,物价上涨、粮食短缺,都可以通过进口来帮助它,使经济稳定下来。但中国行吗?哪一个国家能够帮助中国放开价格?没有。价格只能是越涨越高,所以这样是不行的。

第三个理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只放开价格,但整个体制没有变,内因起不了作用。另外,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决定流通,放开价格是流通领域的改革,没用。只有产权改革,才能让企业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单位。

改革之路充满波折,“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

大概到了1986年下半年,中央决定试试股份制,在一些企业做试点。但后来因为政治形势发生变化,试点停止了,又回到放开价格的主张上。放开价格不能试点,消息一出来,物价猛涨。老太太在街上听说要涨价了,就赶紧买一大包肥皂扛回去,怕涨价。什么东西都抢购,整个经济就乱了。结果到了1988年,又回到了从前,暂不放开价格。当初还有一个计划,价格调整要分开种类调,但价格调整的消息一出来就不是这样了,是卖的就抢。所以,回想过去的经验,中国走放开价格的路是行不通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的改革才走到正常的路上来。所以,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反复的试验,这就是我们经过的历史。

后来,股份制终于被肯定了,但又碰到了一个问题,有些老干部担忧国有企业改制后变成私有企业。这种情况下,包括我在内的经济学界,提出了两个办法:第一,增量先行;第二,存量暂缓。

什么叫增量先行?比如这个国有企业有100亿的财产,增量先行就是先拿20亿出来上市、出卖。存量暂缓,就是还有80亿暂不动,不影响大局。这样一来,这个事情终于可以实行了。但是实行以后又有问题,问题在哪里?董事会虽然建立了,但是没人来参加,增量不是大头,只能做分散的小股东,这样掌握不了董事会的决策权,所以增量先行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行不通了,还得动存量,这才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真正的开始。

当初增量先行的时候承诺了存量暂不动,可现在要动存量,就违背了当时的承诺,这就是违约,那怎么办?原来买了增量的人,可以再拿钱出来。这样一来,中国的股份制就进入了“二次革命”阶段,就是给原来购买股份制增量的人一定好处,然后就解放了那些原来不让上市的股东。

上市怎么补偿呢?按照市场规则来做,效果好的10配4,效果中等的10配3,效果差一点的10配2,这样一来这个难题总算解决了。但这已经到了《证券法》公布以后才做成,所以说,中国的改革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一步一步艰难走过来的。

《改革开放简史》选学02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 1992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深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思路。

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阐述了他对计划与市场问题的思考。江泽民明确提出:“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这为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突破。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和要求,勾画了其总体规划和基本框架。这一决定成为20世纪90年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

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解决了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03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青壮年被征召参战,致使土地荒芜、粮价暴涨、物资奇缺。为维持战争,沙皇实行残酷的军事独裁统治,政府腐败无能,一些将领通敌叛国,士兵伤亡无数,大批领土沦陷。所有这一切,使人民群众对沙皇专制制度深恶痛绝,士兵厌战反战情绪不断高涨。1916年俄国国内发生1500多次罢工,有150万名士兵成为逃兵。农民抗租夺粮,烧毁庄园,捣毁乡村政权。统治阶级上层也发生了危机,首相和大臣走马灯似的撤换。

列宁说过:“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当时的俄国正是处于这种状况。1917年3月3日,彼得格勒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罢工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12日(俄历2月27日),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驻守在彼得格勒的6万名士兵参加了武装起义。各地方也纷纷响应起义,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最终,统治俄国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二月革命是继1905年革命后俄国第二次民主革命,完成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月革命后,革命的一部分领导权被资产阶级、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所窃取,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列宁在谈到这两个政权的性质和特点时说:“所谓两个政权并存,就是说有两个政府同时存在:一个是主要的、真正的、实际的、掌握全部政权机关的资产阶级政府,即李沃夫之流的‘临时政府’;另一个是补充的、附加的、‘监督性的’政府,即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机关,但是它直接依靠显然是绝大多数的人民,依靠武装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共存的局面,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俄国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作为俄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表明俄国革命正处于一个过渡的、发展中的阶段。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革命继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因而它并不想改变沙皇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对外仍坚持参加世界大战,对内坚持镇压民众的反抗。二月革命的成果实际上落入资产阶级手中。

在俄国革命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列宁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于1917年4月16日回到俄国,在彼得格勒芬兰车站受到工人和士兵的热烈欢迎。列宁在车站广场的装甲车上,向群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次日,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列宁分析了俄国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明确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沙皇制度推翻以后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就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根据列宁《四月提纲》的精神,布尔什维克党将争取群众、发动群众作为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鼓动。1917年7月,临时政府遵从英帝国主义的意愿,继续驱使前线士兵进攻,结果遭受灾难性的失败。消息传来,引发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游行示威,却招致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这就是“七月事变”。为了推卸责任和转移视线,临时政府污蔑列宁接受了德国皇帝的金钱资助来对抗俄国,企图将战争失败的责任加到布尔什维克党身上,并以“发动军事政变”等罪名,下令逮捕列宁等领导人。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捕,列宁装扮成割草人匿居于拉兹里夫湖畔。他身居草庐,洞观局势,笔耕不辍,于1917年八九月写成《国家与革命》,深刻批判了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捍卫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俄国革命提供了及时的思想指导。

“七月事变”改变了俄国国内的政治状况和阶级力量对比。此后,俄国的工人罢工、农民起义、士兵暴动进一步发展,革命形势日渐成熟,但武装夺取政权时机尚未完全成熟。就在这时,局势发生了急促变化。8月25日,科尔尼洛夫叛乱爆发。在立宪民主党的支持下,沙皇军队的总司令科尔尼洛夫把“野蛮师”和哥萨克调动到彼得格勒,蓄谋发动军人专政的反革命政变,以图复辟君主制度。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人赤卫队对科尔尼洛夫叛军作战取得胜利,大大提升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威信,促使全国各地苏维埃迅速布尔什维克化。在军队中,大部分士兵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主张。据此,列宁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成熟了。

然而,列宁关于迅速进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主张,遭到孟什维克的讥讽和反对,也受到布尔什维克党内一些重要成员反对。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无论是生产力水平、军队状况,还是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都不够,他提出,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够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也指责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搞早了、搞糟了。其中,考茨基的言论最为尖刻。他攻击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无非是一种想要超越或者用法令来取消那些自然的发展阶段的大规模试验而已”,就像“一个怀孕妇女,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且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考茨基的“早产论”一出台,列宁等人就在理论上对它进行了有力批驳。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实践上宣告了“早产论”的破产。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早产论”又死灰复燃,这不过是历史上理论斗争的返照。

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十月革命的发生呢?

首先,十月革命的发生具有特殊的客观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主权独立的俄国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发展,为十月革命造就了基本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与印度、中国和其他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暴力、商品、贸易强行纳入世界历史一体化的国家不同,俄国尚保持着独立,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生产总值已经居于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这表明俄国资本主义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总水平仍然属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在欧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下,俄国的资本主义也很快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它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形成了国家调整生产和分配的机构,这就为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前提。这些特点,正是当时俄国的革命条件优于亚非拉国家的地方。第二,俄国特殊的环境为十月革命造就了阶级条件。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无产阶级虽然只占人口的少数,但是它有非常突出的特点:产业工人大都集中在工业较为发达的少数大城市;他们遭受封建地主、资产阶级和沙皇的多重压迫,对革命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同农民有着特殊的联系,战争造成的痛苦又加强了工农的联系。尤其重要的是,俄国革命有一个坚强有力且富有斗争经验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这些特点,正是当时俄国工人阶级优于西欧工人阶级的地方。第三,持续3年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十月革命造就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结果。战争异乎寻常地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危机,既削弱了沙皇政府在俄国的统治力量,也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势力,为俄国无产阶级冲破帝国主义阵线的最薄弱环节、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能。这些特点,为十月革命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机遇。

其次,十月革命的发生有着有利的主观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布尔什维克党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准备。这主要体现为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完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特别是他提出的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第二,俄国人民有坚定革命传统,对结束战争的愿望强烈。列宁强调,1912年以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发生过像俄国发生的参加人数如此众多、斗志如此顽强、形式如此多样、威力如此巨大的政治罢工。这表明,俄国工人阶级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实际行动进行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沙皇俄国在军事上、经济上和政治上陷入了严重困境,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和困苦,人民迫切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第三,挽救和保护民主革命成果的迫切要求。1917年8月科尔尼洛夫发动反革命叛乱的事变,深刻教育了人民,他们认识到如果不采取社会主义革命的步骤,就不能保住民主革命的成果。在俄国民众革命热情高涨的情况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不失时机地把握了特殊的革命形势,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的要求,将广大人民群众争取“和平、土地、面包”的斗争及时引向了社会主义革命。

最后,十月革命的发生并不违背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终究要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这种变革并不意味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总是整齐划一的,相反,常常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从历史上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已有从不发达的地方开始的先例。例如,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得多,但是资本主义历史发展却迟于西欧。正如列宁所说:“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如何正确判断和把握俄国革命的大势?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头,机遇稍纵即逝,列宁迅速作出了判断和选择。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实际出发,而不是抱着昨天的理论不放。俄国武装夺取政权的主客观条件已经成熟,如果错过这样的时机,“历史是不会饶恕我们的”。

历史证明了列宁判断的正确性。俄历1917年10月24日下午,武装起义开始。当晚,列宁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了震撼世界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上午,起义者占领了彼得格勒的所有重要据点。晚上9时40分,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停泊在涅瓦河上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攻打冬宫的炮声。起义群众很快就占领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的成员。当晚,全俄苏维埃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建立苏维埃政府,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临时政府被推翻,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了。随后革命迅速向全俄发展,到1918年春,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它像一座灯塔,在它的影响和鼓舞下,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阶段。过去的一切革命,都是新的剥削阶级统治者取得政权,由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革命以后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依然如故。而十月革命从根本上推翻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制度,使数百年来人们对建设美好新社会的憧憬开始成为现实。与资本主义制度不同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制度的出现,对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指出:“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世界进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存并相互竞争的时代,人类历史进入新纪元。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国际帝国主义阵营中的薄弱环节,这不仅是对俄国帝国主义统治的根本摧毁,也是对国际帝国主义统治的沉重打击。受其鼓舞,欧洲出现革命高潮,1918年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1919年匈牙利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英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的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再次,它激励了中国和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思想的激励下,许多国家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革命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朝鲜的“三一运动”等蓬勃发展,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推动落后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88805·pccn新蒲京88805·pccn新蒲京 院长信箱:gaowenli001@126.com   电话:88805·pccn新蒲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