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8805·pccn新蒲京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
宪法修正案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相对应,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中第六项“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调整,顺应发展规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愿望的统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审时度势、把握规律、科学布局,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只有在总体布局下坚持各项事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宪法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调整和充实,体现了新时代发展的深刻内涵。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其核心是通过激发广大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在科学设计新时代蓝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主题。党的十九大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新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提出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既需要通过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解决继续发展的问题,又需要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更好发展。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此次宪法修改就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成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遵循。
宪法修正案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调整,把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继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分析我国发展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调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安排和使命担当,展现出党和国家事业蓬勃发展的光明前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变化和人民期盼作出的重大政治决断。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中增加了“美丽”一词,意味着整个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此写入国家根本大法;将“国家”改为“强国”,意味着全面提升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落在了实处。宪法修改对党的十九大确定的这一奋斗目标作了相应的表述并将其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紧密关联在一起,意义十分重大。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奋斗目标写进宪法,体现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发展目标追求的意志和决心的高度一致和有机统一,是宪法的又一次完善和升华。这无疑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推动国家新发展,有利于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2《改革开放简史》选学
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着力提高依法治省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广泛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评议政府工作。大力推进村(居)民自治和社区建设,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各项民主权利。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切实做好侨务工作。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和重大决策咨询制度。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认真制定政府规章。完善司法体制,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反对封建迷信。繁荣发展哲学和社会科学。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创作更多适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继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湖南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与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认真抓好安全生产,健全安全机制,加强基础工作,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切实加强现代国防建设。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广泛开展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和改革,更好地发挥驻湘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03《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
社会主义制度是前所未有的制度。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实际就是将先驱托马斯.莫尔、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有感于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而对未来理想社会设想或空想的社会形态发展成为理论形态,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选择的结果,也即人民选择的结果,并非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产物;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则表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学技术并无阶级性而言,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制是独立存在于生产力之上的意识形态,建立于全民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形态变革认识观和社会科学发展观,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而存在的产物的观点,也与《共产党宣言》中“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它反对封建主义,对生产关系进而对整个社会关系进行革命,它开拓了世界市场,创造惊人的生产力”、以及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得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相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得益于科技革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使走向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至今资本主主义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并没有改变,但资本主义在失去原始技术积累的今天正走向没落,逐步显现出贪婪、侵略掠夺的本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刻的今天,我们党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少走或不走弯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宏伟目标,就首先需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
一、正确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的独立作用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来阐述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及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和抗拒的固有矛盾这一事实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要被比它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成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和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忽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因素。论断容易使人们产生一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民就会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误解。事实上,制度解决的问题是大多数人生存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而科技才是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生活走向富裕的根本手段。
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普遍认为只要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制度,就可极大地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将会尽快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必然迅速摆脱贫困,赶英超美也将指日可待。然而,我国从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大跃进,人民的积极性不可谓不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高涨,但事实是,建国30年我国的吃饭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更没有超过英美资本主义国家。30年社会主义建设没有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这一事实,不仅使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生产了怀疑,甚至我们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对完全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是否超越了现实生产力提出了疑问,显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完善从而导致认识出错,并非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问题。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应理论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看成是随生产力变化的要素,自然把通过改变所有制形式就可解放生产力成为发展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从而导致社会主义建设中政策摇摆和导致党内产生认识分歧的重要根源。资本主义和社会发展同时证明,生产关系并不包含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而改变所有制形式并不能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也即不同社会均有发展科技的要求,科学创新和创新主体的知识、科学思路、创新所需环境有关,它与社会制度并无显著相关性。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城市进行企业改制,开始发展个体经济,无疑是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手段,它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以及劳动者是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理论在政策上的反映。然而,我国改革开放30年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并未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的尖端科学技术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面上看,通过30年改革,我国解决了人民的吃法问题,但实际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大力推广应用作物新品种和大量施用化肥的结果,科学技术应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并非实行联产承包制所起了主要作用,否则就不符合我国科技发展观理论,因为在纯粹实行私有制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从来就没有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也并非均是发达国家,直到目前好多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完全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今天我国也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增施化肥不再增加产量的相同问题,说明粮食产量提高是一个技术问题,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只能依赖于农业科学技术的突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是因为顺应了无论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应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和世界科学技术由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转移规律的结果。在我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我们仍把劳动者作为生产力的最积极的生产要素看待,发展生产的指导思想必然停留于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思路上,而不是一靠科学,二靠政策,偏离科学创新发展的轨道;如果我们仍将所有制看成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认为生产关系是适应一定生产力而存在的产物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将贫富作为判断制度优越性的标准,那自然是我们自己已否定了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科学论断,对此,在提倡理论创新今天,我们必须修正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的理论,正确认识和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力的独立作用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质。否则,我们就不能合理解释制度优越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甚至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