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805·pccn新蒲京课程目标达成度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88805·pccn新蒲京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评价管理办法(试行)》《88805·pccn新蒲京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和机制的要求,也是师范专业认证、工程教育认证考查的重要核心指标。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为专业人才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对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第三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要体现“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各专业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后续教学的持续改进提高。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具有独立课程编码的课程和有学分要求的主要教学环节(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
第二章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第五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依据可明确量化的数据计算课程目标达成值,定性评价依据课程目标要求预先设计能反映课程目标的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选择定量或定性评价方法,原则上进行期末考核的课程和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难以量化的课程或教学环节采用定性评价方法。
第六条 实施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要依据毕业要求指标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支撑关系(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关联矩阵),以课程目标支撑毕业要求、教学内容实现课程目标两个关联矩阵为主要依据,评价诊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支撑的有效度。
第七条 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度,科学合理设置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期望值,合理区间为0.8—0.7之间,实际达成值低于0.6则该门课程不合格。
第八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由问卷调查主观评价和课程考核成绩评价两部分构成。问卷调查结果权重为0.3,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权重为0.7。
第九条 问卷调查。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制作调查问卷,分别进行学生和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度的主观评价,达成度评价分五个档次: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很差,对应赋分为:1、0.8、0.6、0.4、0.2。
第十条 课程考核分析。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对各课程分目标在课程考核中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依据课程分目标在各考核评价环节的目标分值、实际平均分值、权重等要素分别对各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值进行计算、统计,形成课程考核中的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
第十一条 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或措施,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并存入课程考核档案。
第三章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实施
第十二条 教学副院长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的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为评价的具体组织者,任课教师是评价的第一责任人。
第十三条 课程评价周期为该课程授课周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应在课程考核结束后两个教学周内完成。
第十四条 在评价工作结束后,组织专业负责人、院教学督导对各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保证课程目标评价的真实、准确,发挥其持续改进教学工作的作用。
第四章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的运用
第十六条 每一学年进行一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工作总结,评估、反思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形成课程目标评价改进报告,持续改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课程对毕业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度。
第十七条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是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一流课程评选的重要参考。
附件:1.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2.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附件1: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
一、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由问卷调查和课程考核评价两部分构成。问卷调查结果权重为0.3,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权重为0.7。问卷调查的对象分别为任课教师和学生,学生评价权重为0.6,教师评价权重为0.4。
二、学生问卷调查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方法:按课程分目标评价的五个档次(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很差)对应的评价值(1、0.8、0.6、0.4、0.2)累加,除以参与调查学生数,即为该课程分目标的达成值。整体课程目标达成度取分目标的平均值,乘以权重(0.6)。
三、教师问卷调查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方法:按课程分目标评价的五个档次(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很差)对应的分值(1、0.8、0.6、0.4、0.2)计分,如多位教师授课,取最低值,乘以权重(0.4)。
四、课程目标主观评价结果为:学生问卷调查评价值和教师问卷调查评价值之和乘以权重(0.3)。
五、课程考核成绩评价值计算方法是:课程分目标达成值=对应的各评定方式的实际平均分/目标分值×权重之和。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乘以权重(0.7)。
六、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值为课程目标主观评价结果与课程成绩考核评价结果之和。
七、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统计计算,如计算年级课程目标达成度,则取班级平均值。
附件2: 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教师教育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编码 |
|
课程名称 |
|
课程类别 |
|
学分 |
|
开课时间 |
|
授课对象 |
|
选课人数 |
|
参评人数 |
|
|
考核方式 |
|
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 |
|
任课教师 |
|
评价责任人 |
|
根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强度填写
课程目标 |
支撑强度 |
毕业要求指标点 |
毕业要求 |
课程目标1 |
|
|
|
课程目标2 |
|
|
|
课程目标3 |
|
|
|
课程目标N |
|
|
|
一、课程目标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如:作业、课堂训练、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在课程目标对应的评价环节的表格中打√。
评价环节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N |
评定方式1 |
|
|
|
|
评定方式2 |
|
|
|
|
评定方式N |
|
|
|
|
四、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
请根据试题数量制作本表,在每道题的下方标注该题分值,并在与课程目标对应的题号下方打√
试题号 |
合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目标分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一)教师、学生评价结果
1.根据课程目标制作调查问卷,分为五档: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很差;分别赋分:1、0.8、0.6、0.4、0.2;2.教师评价指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如有多名任课教师,取最低值;3.学生评价指学生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取学生评价的平均值。整体课程目标取课程分目标的最低值。
课程目标 |
教师评价 |
学生评价 |
课程目标1 |
|
|
课程目标2 |
|
|
课程目标3 |
|
|
课程目标n |
|
|
整体课程目标 |
|
|
(二)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评价依据:填写通过考核什么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评价。目标分值:对应考核环节的满分。权重:对应考核环节在对应的课程目标中的权重,a%+b%+n%=1。 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考核的学生在该环节的平均分。目标达成评价值:∑(实际平均分/目标分值✖权重)。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
课程目标 |
评价依据 |
评价环节 |
权重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平均分 |
目标达成 评价值 |
|
课程目标1 |
|
评定方式1 |
a% |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
评定方式N |
n% |
|
|
|
课程目标2 |
|
评定方式1 |
a% |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
评定方式N |
n% |
|
|
|
课程目标N |
|
评定方式1 |
a% |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
评定方式N |
n% |
|
|
|
整体课程目标 |
|
|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 (柱状图) |
|
六、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
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达成情况 |
|
存在问题 |
|
改进措施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
2.一致性评价分析
评价内容 |
一致性判断 |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一致 |
较一致 |
不一致 |
学生评价结果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教师自我评价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3.合理性评价分析
评价内容 |
合理性判断 |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合理 |
较合理 |
不合理 |
课程目标定位 |
|
|
|
|
课程评价方式(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 |
|
|
|
|
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指标点 |
|
|
|
|
4.个体评价分析
根据学生成绩分布,针对成绩靠后、需要帮助的学生,分析原因,改进教学方法,并在后续教学中予以帮扶。
XXX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报告
(通识教育课程)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码 |
|
课程名称 |
|
课程类别 |
|
学分 |
|
考核方式 |
|
开课时间 |
|
授课对象 |
|
选课人数 |
|
参评人数 |
|
课程目标达成度期望值 |
|
任课教师 |
|
评价 责任人 |
|
评价参与人 |
|
二、课程目标
请在此处明确说明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获得的素质与能力提升目标。
1.×××
2.×××
3.×××
……
三、课程目标评价方法
评价环节如:平时成绩、小设计、期末成绩等,在课程目标考核对应的考试环节的表格中打√。
评价环节 |
课程目标1 |
课程目标2 |
课程目标3 |
课程目标N |
评定方式1 |
|
|
|
|
评定方式2 |
|
|
|
|
评定方式N |
|
|
|
|
四、课程目标期末考试分布
请根据试题数量制作本表,在每道题的下方标注该题分值,并在与课程目标对应的题号下方打√。
试题号 |
合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 |
2 |
目标分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目标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
1.教师、学生评价结果
(1)根据课程目标制作调查问卷,分为五档:完全实现、较好实现、基本实现、较差、很差;分别赋分:1、0.8、0.6、0.4、0.2;(2)教师评价指任课教师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如有多名任课教师,取最低值;(3)学生评价指学生对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观评价,取学生样本的平均值。整体课程目标取课程分目标的最低值。
课程目标 |
教师评价 |
学生评价 |
课程目标1 |
|
|
课程目标2 |
|
|
课程目标3 |
|
|
课程目标n |
|
|
整体课程目标 |
|
|
2.课程考核成绩评价结果
评价依据:填写通过考核什么内容实现课程目标的评价。目标分值:对应考核环节的满分。权重:对应考核环节在对应的课程目标中的权重,a%+b%+n%=1。实际平均分:为参与评价的学生在该环节的平均分。目标达成评价值:∑(实际平均分/目标分值✖权重)。整体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为课程分目标达成评价值的最小值。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柱状图:用来比较各个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课程目标 |
评价依据 |
评价环节 |
权重 |
目标 分值 |
实际 平均分 |
目标达成 评价值 |
课程目标1 |
|
评定方式1 |
a%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评定方式N |
n% |
|
|
课程目标2 |
|
评定方式1 |
a%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评定方式N |
n% |
|
|
课程目标3 |
|
评定方式1 |
a%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评定方式N |
n% |
|
|
课程目标N |
|
评定方式1 |
a% |
|
|
|
评定方式2 |
b% |
|
|
评定方式N |
n% |
|
|
整体课程目标 |
|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值 (柱状图) |
|
六、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
1.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
达成情况 |
|
存在问题 |
|
改进措施 |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
2.一致性评价分析
评价内容 |
一致性判断 |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一致 |
较一致 |
不一致 |
学生评价结果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教师自我评价与课程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师自我评价结果的对比分析 |
|
|
|
|
3.合理性评价分析
评价内容 |
合理性判断 |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
合理 |
较合理 |
不合理 |
课程目标定位 |
|
|
|
|
课程评价方式(包括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分标准、与课程目标的关联性) |
|
|
|
|
4.个体评价分析
根据学生成绩分布,针对成绩靠后、需要帮助的学生,分析原因,改进教学方法,并在后续教学中予以帮扶。